昨天,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主馆举行了一场题为“珠玉琳琅——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珍品展”的展览。这一展览宛如一扇精致的窗户,使得公众有机会一睹该馆自建馆以来120多年间所积累的珍贵藏品,从而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历史溯源
求是书院的藏书室,作为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的藏书场所,其创立始于1897年。起初,该藏书室仅有14间图书和仪器室。历经120余年的演变与融合,这一藏书机构已显著成长壮大。从求是书院的藏书楼到现今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其发展历程堪称“历经两个甲子,跨越三个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大学的藏书室规模持续扩大,同时也在不断记录并目睹着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规模与特藏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书规模已接近七百万册,其中特别藏品尤为丰富,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历代碑刻、民间手抄本以及知名书画家的杰出作品等。这些藏品犹如书海中的瑰宝,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次展出的精选珍品虽然只是馆藏的一小部分,但充分展现了其代表性。
策展初衷
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的负责人韩松涛负责了本次珍品展览的策划工作,他指出,此次展览的举办旨在庆祝主馆的落成。展览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碑版拓片、写本、刻本,以及版画、知名书画作品和知名手稿等多种形式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整体上分为六大类。韩松涛期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图书馆所收藏的宝贵资源。
镇馆之宝
展览展示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宋版《资治通鉴纲目》(庐陵本)的第四十五卷。该书在南宋时代,由朱熹编纂而成,内容经过删减简化,便于阅读。浙江大学的馆藏版本最初属于浙江藏书家袁涤庵的个人收藏,并于1986年,袁氏家族慷慨将其捐赠。捐赠之后,此卷书籍被收录进《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之中。这一卷书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捐赠故事
1986年年末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袁涤庵的后代袁绍文与袁绍良慷慨捐赠了22种、共计229册的宋元明清时期珍稀古籍。为了表彰他们的善举,浙江大学图书馆特地创立了“袁氏工程图书馆”,专用于收藏这些古籍。与此同时,该图书馆亦向版本目录学专家顾廷龙赠送了两部古籍,以供鉴定。20世纪40年代,马叙伦、潘国纲等人的后代们,贡献了三百多种、一千五百多张的拓本。这些贡献,为拓片收藏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手稿展示
展览中展出了“浙大先生”的亲笔手稿及信件,包括竺可桢、夏承焘等前辈的书法杰作。这些手稿与信札生动地反映了浙大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观点和精神状态,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尚的精神追求。
您是否对这批蕴含丰富价值的展品感兴趣,渴望亲自感受这场文化盛会的魅力?欢迎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同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