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开展!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你了解多少?

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再添盛事。6月30日,一场以“方寸之地,浓缩世间万象;跨越千年,守护古今文献——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历程回顾”为主题的展览盛大开幕,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在抢救与保护珍贵文献方面成绩斐然,长期投身于这项事业,此次展览再次激起了公众的浓厚兴趣。

事业开端

1985年,我国正式设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引入缩微技术,旨在抢救与保护珍贵的文献资源。随后,各地图书馆积极响应,纷纷加入保护中华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行列。在此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持续奋斗博览图书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缩微定义

缩微技术通过缩微摄影手段对原始文献进行缩小,并将文献信息保存在感光材料之中。此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存储空间的占用,而且保证了文献内容的完整无损。即便文献经过缩微处理后体积减小,依然能够承载丰富的关键信息,因而成为文献保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保存优势

缩微文献具备众多优点,包括较长的保存期限和优质的复制效果。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保存期限可望超过五百年。对于需要长期保管的古籍、珍贵文献以及民国时期的资料,这无疑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防护手段,并且成为中华文明持续传承的关键媒介。

制作流程

文献缩微复制中心_博览图书馆_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技术

文献缩微化的流程涉及以下环节:工作人员首先对纸质及数字文献进行系统分类,接着进行缩微拍摄作业。拍摄结束后,对制作出的缩微胶片进行细致的质量控制,确保合格者方得入库,从而确保每一份缩微文献均能以高标准的质量得到妥善保管。

展览设备

展馆内陈列了多种技术装备,如缩微摄影设备、胶片冲洗装置以及阅读器等。这些装备共同记录了缩微技术从诞生至今的成长历程。此外,展览还特意设置了“胶片阅读区”博览图书馆,让观众能够直接观察到缩微胶片上的详细信息。

展出内容

本次展览呈现了敦煌遗书微型胶卷、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记录微型胶片、《贞观政要》微型胶卷等一系列极具价值的文献微型制品。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化深意,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历史的真实景象和文化的核心价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

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目前免费向公众开放,该展览活动将持续至7月31日。你是否有兴趣亲自参观,体验缩微文献的独特魅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同时,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关注这场意义重大的展览。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沁园街345号海曙文体中心 联系电话:(0574)87166071 电子邮箱:haishulib@126.com 邮编:315012
开放时间: 5月至10月周一13:00-20:30,周二至周五9:00-20:30,周末9:00-17:00;11月至4月周一13:00-19:30,周二至周五9:00-19:30,周末9:00-17:00

关于站点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沁园街345号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馆舍面积6500平方米,藏量约120余万册,阅览座位500余个,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一级图书馆。‌‌‌‌‌ ‌基础服务‌: 提供图书外借、报刊阅览、资源检索、电子阅览、无线WiFi等免费服务,采用RFID智能化管理系统,配备自助办证机、借还书机等‌‌。 ‌特色资源‌: 设有地方文献专柜(收藏市、区级文献200余册),并配合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专为视障人群打造无障碍阅读服务,配备智能听书机等设备‌‌。 ‌活动推广‌: 常年开展社会阅读推广活动(如“天一助读”品牌年均60场活动),涵盖讲座、展览、数字化网络服务等‌‌‌‌。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