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俄罗斯在诗歌领域的互动成果尚不丰硕,但《中国当代诗选——中俄文对照》这部诗集,有效地构筑了两国间诗歌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我国诗歌向国际舞台的拓展。
特殊身份的诗人
前中国海军军人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是唯一一位非俄罗斯血统的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库尔斯克号”事件中118位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在风光旖旎的哈尔滨,他与俄罗斯作家及诗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在一场会议上,基于他主编并资助出版的《中国当代诗选——中俄文对照》一书结语部分俄国白银时代的作家,发表了报告演讲。
诗歌跨国交流现状
早期交流尝试
1997年冬季,中国作家代表团抵达俄罗斯展开友好交流,这一历史性访问标志着我国诗人自苏联解体后首次踏上俄罗斯领土。俄罗斯语翻译专家刘宪平与俄罗斯女诗人尼娜·丘金诺娃携手合作,在圣彼得堡莫斯科饭店的客房内俄国白银时代的作家,对昌耀的诗作进行了翻译工作。这一举措使得俄罗斯诗人得以首次领略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韵味。
诗集构建基础
《中国当代诗选——中俄文对照》这部作品源自文飞于2006年编纂的俄文诗集《亚洲铜》,该诗集的编纂初衷是为了纪念俄罗斯的“中国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亚洲铜》诗集是苏联解体后的首次出版,它专门收录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形成了一部独特的选集。
译者辛勤付出
这部诗集的翻译工作汇聚了众多译者的辛勤汗水。李雅兰对近十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补充翻译;与此同时,具有俄罗斯血统且对诗歌怀有深厚热爱的张华里也加入了翻译团队。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译者们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华,还需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以确保翻译的精确度。
诗集意义与期望
本中俄双语诗集并未完整展现中国当代诗歌的众多成就,然而,所选篇目充分展现了现代汉语诗歌在探索精神与创新活力方面的显著特色。我们期望俄罗斯读者能够深入体会中国当代诗人的精神内核,同时,洞察我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