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童书展已圆满结束,会上展出的昂贵且分量十足的“奢华”主题童书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质疑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必要,这一问题成为了众人关注的中心。
厚重书籍现场尴尬
在上海国际童书展的现场,众多大开本、硬壳装帧、采用铜版纸单面全彩印刷的厚实书籍触目可见。其中,一本8开尺寸、厚度达2厘米的书籍,成人单手翻页都显得吃力,孩子们只能趴在展台上阅读,或是将书籍置于腿上。许多家长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书籍过重,担心会伤到孩子,且长时间背负亦感疲惫。例如,一位年轻母亲在购买了三本书后书籍封面,因书籍过重,不得不打电话让丈夫开车到展场外接她。
工作人员理由
一些工作人员指出,大尺寸书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鸟瞰古文明》这类涉及艺术和自然题材的书籍,包含众多从空中拍摄的古代遗迹图片,只有采用大开本才能清晰展现细节。他们还认为,儿童阅读过小尺寸的书籍时难以辨识内容,因此大开本对儿童更好地欣赏书籍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家长不同观点
部分家长认为儿童图书无需完全依照成人阅读习惯直接展示原图。市民吴羚提出,优秀的儿童图书应当注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例如《奥莉薇》系列将众多艺术品巧妙融入故事之中,因此无需过于追求细节。此外,李女士等家长希望能够根据孩子的个性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例如提供更大尺寸的绘本以及更小巧的普通书籍。
“温馨”画面遭否定
参展商认为,厚重的书籍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促进亲子共读。孩子们阅读时姿势多变,家长与孩子围坐一堂,共同讲述故事,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然而,市民李女士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弯腰低头与孩子一起阅读会感到腰酸背痛,那种所谓的“温馨”场景不过是摆拍而已。
“奢侈化”引发涨价质疑
众多家长持观点,认为童书“奢侈化”的主要动机在于提升价格。例如,市民庹女士就抱怨说,一本大型的童书价格接近200元,甚至超过了成人书籍,而且童书的使用寿命较短,孩子长大后便不再阅读。家长普遍感到,高昂的价格与其实际价值并不相称。
业内别样看法
业界人士指出,目前童书不仅面向儿童,其插画等元素在成年后依然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在数字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纸质书籍或许将逐渐演变为一种“高端消费品”。在活动现场书籍封面,展出的插画深受儿童喜爱,同时也吸引了成年人的目光。尽管如此,家长们仍期待有更多符合孩子需求的、经济实惠的读物出现。
关于童书所呈现的这种“奢华”趋势,公众的看法不一。您是否认为这种现象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