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丰台区王佐镇成功举办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在这场活动中,历史悠久的高跷艺术重焕光彩。众多儿童被活动所吸引,纷纷加入其中。他们有机会踏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殿堂,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精彩体验日启幕
7月5日,在丰台区王佐镇,一场别具特色的“步步高跷——非遗传承高跷体验日”活动隆重开幕。米粮屯高跷非遗项目的第七代传人冉金保应约而至,为小朋友们呈现了一场生动的高跷教学。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充满期待与兴奋,孩子们跃跃欲试,准备开启他们的高跷体验之旅。
传承脉络展现
活动期间,冉金保向孩子们详尽介绍了米粮屯高跷的发展历程。这一技艺源自古代的祭祀仪式,后来演变为遍及大街小巷的民间活动,至今已有290年的历史传承。自清朝乾隆年间兴起,米粮屯高跷在表演手法和制作技艺上依旧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在2006年,这项技艺被官方确认为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并感受到其独到的吸引力。
独特风格魅力
米粮屯的高跷表演风格独特,其技艺复杂多变,角色设计独具匠心。在音乐伴奏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礼仪规范严格,高跷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这些显著的风格特点,让米粮屯高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大放异彩,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细心指导进步
在体验活动中,冉金保对孩子们进行了绑跷技巧、基本步法和传统套路的详细讲解。他不断强调:“动作要放慢,切勿急躁。”起初,孩子们在跷上行走时摇摆不定,步伐显得不稳,但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的进步十分明显,其中一些孩子甚至能够独立行走,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深化文化认同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同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在练习高跷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技艺,而且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相较于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生动,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让他们意识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持续推动发展
王佐镇近期正着力促进米粮屯高跷、怪村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盛,并推动这些文化特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面向未来,王佐镇计划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并致力于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其目的是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必要性,公众的看法并不统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并记得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