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将郭沫若悼词中‘伟大’改‘卓越’?背后原因惊人

郭沫若在中国文学界留下深刻印记,在中国历史学界留下深刻印记,在中国考古学界留下深刻印记,其一生充满成就与争议,他在文学上造诣颇高,其个人品行饱受诟病,其政治立场饱受诟病,究竟是怎样复杂的人生经历导致了如此大的反差?

优渥家境与早期教育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他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其父亲郭朝沛通过努力奋斗,拥有了园林与商铺,母亲杜幺贞虽没接受过正式教育,却悟性很高,积累了大量文化知识并传授给郭沫若,这让郭沫若从小就渴望知识,为日后取得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不过家中也因此忽略了对他独立坚韧品格的培养。

学业发展与思想启蒙

1906年春天,14岁的郭沫若进入乐山县高等小学,他凭借自身勤奋以及家庭文化积累,成绩十分优异,他接触到林琴南等人翻译的小说,为文学创作积累了滋养,然而,学校没有对他的思想行为进行妥善引导,他参与了民主运动,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回到故乡组织民团参与革命。

留学经历与文学影响

郭沫若先生为何不能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_郭沫若先生为何不能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_

留学期间,郭沫若接触了众多外国文学作品,其中歌德作品对他影响极为深远。在日本时,他不仅投身于文学创作,还满怀爱国热忱。1926年,他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随后积极参与北伐宣传工作。

性格弱点与成长缺漏

家庭给予的保护,致使郭沫若未能真正独立自主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他依赖性较强,缺少独立性与坚韧的品质。这种性格缺陷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一生,对他的个人行为以及社会行为均产生了影响。

争议人生与复杂选择

郭沫若的政治立场复杂,其个人选择也较为复杂。他曾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然而他的感情生活复杂,与多位女性存在不正当关系,并且还经常出入风月场所。在政治方面,他摇摆不定,曾经脱离党组织并颂扬蒋介石,在文革时期支持“四人帮”。

贡献与评价调整

郭沫若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因个人性格存在缺陷,在政治立场上摇摆不定,对待感情不负责任,从而饱受争议。邓小平同志把他悼词中的“伟大”改成了“卓越”,这或许是鉴于他经历复杂以及行为表现。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沁园街345号海曙文体中心 联系电话:(0574)87166071 电子邮箱:haishulib@126.com 邮编:315012
开放时间: 5月至10月周一13:00-20:30,周二至周五9:00-20:30,周末9:00-17:00;11月至4月周一13:00-19:30,周二至周五9:00-19:30,周末9:00-17:00

关于站点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沁园街345号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馆舍面积6500平方米,藏量约120余万册,阅览座位500余个,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一级图书馆。‌‌‌‌‌ ‌基础服务‌: 提供图书外借、报刊阅览、资源检索、电子阅览、无线WiFi等免费服务,采用RFID智能化管理系统,配备自助办证机、借还书机等‌‌。 ‌特色资源‌: 设有地方文献专柜(收藏市、区级文献200余册),并配合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专为视障人群打造无障碍阅读服务,配备智能听书机等设备‌‌。 ‌活动推广‌: 常年开展社会阅读推广活动(如“天一助读”品牌年均60场活动),涵盖讲座、展览、数字化网络服务等‌‌‌‌。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