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定都为何如此纠结?历经70余年,过程竟一波三折

明朝初创之际,其创立者朱元璋在选定国都位置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南京被选定为国都之后,他着手寻找更为理想的地点。历经数代皇帝的持续决策,明代的两个国都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在这一演变历程中,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我们将共同追溯。

洪武立都之始

1368年,即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现今江苏南京)登基,宣告明朝的诞生。翌年,他于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着手策划一项宏伟的工程,命名为“中都”。起初,朱元璋计划将开封定为“北京”,与南京并行,辅以中都凤阳,形成“两京一都”的都城格局。然而,不久之后,他认识到开封与凤阳并不适合作为建都的理想地点。

历史旧制参考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两京制或称多京制并非由朱元璋首创,此类制度在历史上已有先例可循。以辽朝为例,其曾实行过五京制;金朝在后期阶段,不仅设立了中都,还额外增设了五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都大兴府即是现今的北京。在建立自己国家的历程中,朱元璋采用了多都城分布的规划。不过,在挑选都城的具体位置时,他始终在众多候选地点中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寻觅一个最适宜建立都城的理想地点。

南京定为都城

在洪武十一年,即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撤销了开封的“北京”名号,并将南京定为国都,正式更名为都城。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依然抱有几分疑虑。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他决定派遣皇太子朱标出使陕西,对关中和洛阳两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这些地区是否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此举反映出他对于迁都北方的想法依然存在。

成祖开启北移

边刷《藏海传》边“上网课”之:“天子守国门”的来龙去脉_边刷《藏海传》边“上网课”之:“天子守国门”的来龙去脉_

自明成祖时代起,明朝的政治核心逐步北移。在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将北平布政司更名为北京,同时将北平府易名为顺天府,亦被称为“行在”。在此期间,他还于北京设立了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底,官方正式对外宣布,自次年的正月起,迁都北京,并将该地正式定为国都。

迁都波折不断

北京新宫殿虽建成不久便不幸遭遇火灾,部分大臣随即提出了迁都的建议,他们指出迁都过程中存在众多挑战,然而明成祖并未因此动摇其决策。在1425年的洪熙元年,仁宗皇帝将北京重新定位为“行在”,并且恢复了原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尽管宣宗皇帝在名义上仍旧将北京称为“行在”,但实际上,他已经让北京承担起处理政务的核心任务,并且其地位正逐步攀升,逐渐超越了南京。

两京定制确定

正统六年,北京宫殿的修缮工作顺利结束。英宗皇帝下令,北京地区的文武官员今后不得再称呼“行在”,而南京的官署仍沿用“南京”这一名称。自明代以来,历经四代皇帝的统治,北京被正式定为国都,南京则作为陪都,这一双京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形成了稳定的政治格局。北京肩负着国家军事边防的关键职责,南京则承担着东南地区财政及税收的行政管理,二者紧密协作,合力确保国家治理的稳定与高效。

自明代两京制度确立以来,它经历了多朝代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对明代在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多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明代,两京制究竟扮演了哪些关键角色?我们诚挚地邀请广大读者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和转发。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沁园街345号海曙文体中心 联系电话:(0574)87166071 电子邮箱:haishulib@126.com 邮编:315012
开放时间: 5月至10月周一13:00-20:30,周二至周五9:00-20:30,周末9:00-17:00;11月至4月周一13:00-19:30,周二至周五9:00-19:30,周末9:00-17:00

关于站点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沁园街345号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馆舍面积6500平方米,藏量约120余万册,阅览座位500余个,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一级图书馆。‌‌‌‌‌ ‌基础服务‌: 提供图书外借、报刊阅览、资源检索、电子阅览、无线WiFi等免费服务,采用RFID智能化管理系统,配备自助办证机、借还书机等‌‌。 ‌特色资源‌: 设有地方文献专柜(收藏市、区级文献200余册),并配合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专为视障人群打造无障碍阅读服务,配备智能听书机等设备‌‌。 ‌活动推广‌: 常年开展社会阅读推广活动(如“天一助读”品牌年均60场活动),涵盖讲座、展览、数字化网络服务等‌‌‌‌。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