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献中曾记载法国耶稣会士所提及的“中国塔”,该塔的存在已有600年历史。关于这座塔的历史起源及其当前状况,本文将逐步为您呈现。
耶稣会士请求拆塔
近期,法国耶稣会士团体计划对纳加帕蒂南市郊一座由砖砌成的建筑进行拆除。该建筑由于长期未得到妥善保养,目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塔拥有多个称号,包括古塔、黑塔、耆那教塔等,其中“中国塔”这一名称在民众中尤为流行。
中国文献早有记载
该塔自600年前起便在我国文献资料中有所提及。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在其著作《岛夷志略》中描述了一座“土塔”,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这座塔。汪大渊在书中记载,他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到,有中国商人在此进行过贸易活动,并在塔落成之际,在塔身上留下了文字。
学者著作描述塔况
荷兰植物学家瓦伦廷曾发行著作《新旧东印度》,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从东南亚返程至荷兰途中,于纳加帕蒂南目睹的“中国塔”。他的描述与巴尔德斯的观点一致,两人均推测该塔可能是在中国某次入侵时期由中国人所建。在1666年至1727年这段时间里,瓦伦廷在印度度过了长达19年的岁月。在此期间,他成功完成了该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为1724年至1726年。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在1727年不幸离世。
画像留下塔的形象
1797年,一幅以“中国塔”为主题的画作问世,其创作者为年仅23岁的乔治·拉尔夫·佩恩·贾维斯。该画作或许是在他于印度服役期间,于闲暇时刻所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大英图书馆所藏的最早“中国塔”画作可追溯至1784年,那一年英国开始对印度地区实施统治。
塔所在地的变迁
纳加帕蒂南地区经历了多轮政权变动。1676年,荷兰人与当地统治当局签订了一项协议,正式接管该区域,并将其确立为东南印度科罗曼德尔的行政中心。到了1784年,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和平谈判,荷兰人将该地区转交给了英国。
历史背后的遗憾
1866年标志着一段重要的历史时刻,恰逢古塔即将被拆毁的前一年。据当地一所学校的校史记载,该校在1881年1月18日因行政变动而迁至泰米尔纳德邦特里奇诺波利市中心。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塔”是否能够幸免于拆毁的命运,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此,我们衷心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请您务必记得为这篇文章点赞并予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