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成功继承了皇位。他原本预期,那些因建文帝削减藩地而失去地位的两位亲王,或许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然而,实际情况与他的预期并不相符。其中一位亲王朱榑,却遭遇了极其悲惨的结局。在朱棣及其后代统治期间,朱榑最终在监禁中去世。那么,这一悲剧背后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明朝王爷
朱榑,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七子,1364年出生,其母为曾服侍陈友谅的达定妃。自幼便被封为齐王,1382年他被派往青州担任藩王的职务。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要求诸王负责军队管理,1390年,朱榑随燕王参与了北伐。朱榑对战争充满热情,自称“以武略为荣”,然而他性格粗暴,常常做出不法行为。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他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建文帝登基后,其行为举止变得极为放纵。不久之后,由于他图谋不轨,朝廷将其召回京城。随后,他的王位被剥夺,身份沦为平民。他与周王朱橚一同遭受了监禁的折磨。
重获自由
1402年7月,朱棣派出军队对朱榑实施保护,彼时朱榑因恐惧而跪地痛哭。但随后,当他确认来者系四哥麾下部将时,他的情绪迅速转为喜悦。获释后,朱榑得以恢复齐王的封号,重返封地。按理说,他应吸取教训,行事更为谨慎。然而,复封之后,他却愈发放纵,其傲慢程度远甚于往昔。
不听劝诫
朱棣在掌握相关情报后,迅速将朱榑召回京城,并亲自对他进行了严肃的告诫,着重指出“务必牢记身处困境的时刻”。但朱榑并未将朱棣的教诲深记在心。回到青州后,他秘密培养刺客,雇佣术士进行施法,甚至擅自下令王府护卫把守青州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使得守城官员夜间无法对城池进行巡视。李拱等人对此进行了举报,不幸的是,他们遭到了朱榑的残酷报复。1405年,朱棣向朱榑出示了周王所撰写的道歉信,尽管如此,朱榑依旧我行我素。
遭受弹劾
1406年,朱榑在南京觐见期间,遭到了众多朝臣的激烈指责。面对指责,朱榑不仅态度傲慢,还威胁要对所有弹劾他的人实施处决。朱棣对朱榑的这种行径感到不满,随即将他软禁在南京,并撤销了他的官属护卫。此外,朱棣还处决了指挥柴直等人,并向公众揭露了朱榑的违法行为及其所用的非法工具。即便身处拘禁之中,朱榑依然持续抱怨。
再次被废
当年八月,朱棣颁布了圣旨,取消了朱榑的爵位,并将其降格为平民。此后,朱榑及其家族成员被软禁于南京,尽管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然而,他们失去了自由行动的权力。在这长达二十余年的囚禁生涯中,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离奇身亡
1428年,福建男子楼濂冒充“七府小齐王”意图发动叛乱,然而其计划最终未能得逞。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明宣宗的极大关注。紧接着,朱榑及其三位成年子女不幸接连离世,其死因显然非自然。这一连串的死亡事件与之前的谋反案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成为了后世人们广泛猜测的焦点。
这位明朝时期的藩王生涯充满波折,其最终的命运亦令人感慨。人们不禁好奇,朱榑的离世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述,是明宣宗因猜疑而导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