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强调“师法自然,心源自得”,在当前的中国画艺术演进中,写生技法呈现出其独有的重要地位,其现代价值与深层含义值得深入探讨。
绘画史之见解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诸多艺术巨匠对写生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北宋时期的范宽提出“与其效仿他人,不如学习自然”。而清代的石涛则进一步强调“遍历奇峰,搜集素材”。这些观点均强调了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进行写生的必要性,为中国画的发展确立了理论基石,并促使画家们走出画室,深入自然观察。
李可染之实践
李可染大力提倡写生实践,亲自践行这一理念,将西方的光影技巧融入我国传统中国画。他通过写生的方式,打破了旧有的规范,摒弃了程式化的绘画模式。他的创新手法,即借鉴西方素描元素与我国传统笔墨技法相结合,不仅拓宽了国画的表现范围,也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艺术真实感。
写生教学价值
在中国画教育中,写生与临摹均被视为基础技能。写生主要关注“描绘何物”,而临摹则侧重于“如何绘制”。写生具体体现为“师法自然”,有助于提升画家“模拟物象”的技巧,成为画家走出画室,面向生活进行创作的途径。众多追求创新与变革的画家,都高度重视写生,将其视为创作的重要步骤。
写生两种方式
薛永年,一位美术史论专家,提出中国画写生已发展出两种主要方法。其中,一种为实写,它将中西方绘画技巧相结合,例如李可染的写生作品,它突破了传统模式,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和中国的笔墨技法。另一种则是意写,这种写生被视为模仿自然的关键步骤,黄宾虹曾强调向自然学习、多进行写生练习的重要性。这两种写生方式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写生起源发展
20世纪的中国画坛迎来了一项新事物——写生。这一艺术形式源于对传统规范化的纠正,并借鉴了西方的写生技巧。它不仅为艺术家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还推动了回归师法自然的传统。写生促使画家们深入生活,汲取生活的灵感,对于拓宽绘画题材和丰富艺术语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写生关键要点
写生具有其独到的价值,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一价值,画家必须主动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力。在写生过程中,画家应积极体验生活,深入挖掘内心世界。艺术与生活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将准确把握对象与充分展现写意精神相结合,并将获取新的创作素材与探索新的绘画技巧相融合,写生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画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