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过后,余海平,年过四十,迅速搭建起直播设备,同时戴上耳机,随即开启了与戏迷们的线上交流。随着自媒体风潮的兴起,基层演员逐渐吸引了公众的目光,文艺院团也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一切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新的发展契机
基层演员弄潮自媒体
余海平是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的演员。他曾在微信公众号上运营文章,其阅读量一度超过10万。短视频时代兴起后,他迅速调整策略,投身于直播及视频拍摄与剪辑工作,并在多个平台推广白字戏。自2020年以来,他将直播间当作戏台,凭借下乡演出的经验积累人气,吸引了众多忠实粉丝。
直播演出成果丰硕
余海平指出,将广为人知的传统白字曲与清晰的音频或现场视频融合,其播放量和互动数据均表现出色。随着网络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剧团接连接到来自各地文化机构和校园的演出邀请。与此同时,深圳的商家也纷纷伸出合作之手。在2024年,剧团通过线上直播成功举办了超过300场演出,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百万网友的关注。
年轻演员玩转视频
陈嘉明,一名90后演员,自2017年底开始涉足自媒体行业。他推出的首部戏曲变装秀视频,成功吸引了超过300万的观众。在此之后,他不断探索各种作品风格,并紧密关注热点话题。在他看来,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简洁且引人入胜的戏曲片段,是吸引年轻人接触并深入理解戏曲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方式。
院团集体探索新路
6月30日,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与19家来自广东不同级别的文艺团体,正式与“艺播计划 — 抖音直播院团专项”达成协议。这一举措,标志着他们正式开启了与该平台的合作探索之路。他们敢于跨步进入线上表演领域,全力以赴,旨在为传统表演艺术探寻新的成长契机。
数据展现发展态势
《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项目在快手平台的覆盖比例达到了97.4%。此外,粉丝数超过一万的戏曲剧团账号数量接近300个。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些账号的直播观看次数累计超过370亿次,这一数字反映出线上戏曲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线上玩法意义深远
潘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强调直播与短视频的流行推动了传统演艺行业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拉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提升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为文艺团体带来了新的收入渠道。以余海平所在的剧团为例,正是通过网络知名度的高涨,成功拓宽了其演出领域。
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戏剧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趋势,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关于如何在内容创作及品牌推广上实现创新,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真诚地邀请各位读者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本文表示支持,通过点赞和转发的方式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