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和4日,朵云轩在2025年春季拍卖会的预展期间,举办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文献展》,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展览中展出了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周信芳的“气节三部曲”剧本手稿是首次对外公开,让观众得以近距离了解抗战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大师深厚的爱国情怀。
珍贵手稿现真容
此次展览中,周信芳用毛笔绘制的《史可法》、《文天祥》和《明末遗恨》三部剧本手稿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手稿均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抗日战争的演进历程紧密相扣。在1937年完成的《史可法》剧本手稿封面上,清晰可见“撰写五幕,恐难通过故停笔”的字迹,这一记录揭示了创作过程中的不易。此次手稿的发现,为研究抗日救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素材。
时代呼应展精神
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激战之中。周信芳在其创作中注入了民族精神,他的“气节三部曲”与抗战进程紧密相随。在这些剧目于民族危机时刻上演之际,它们向民众传递了爱国情怀,并凝聚了人心。这些作品将民族精神在舞台上具体呈现,鼓舞了当时遭受侵略的民众。
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创作“气节三部曲”的过程中,周信芳根据田汉所提供的创作指导,成功完成了《史可法》和《文天祥》的著作。田汉与周信芳的交往十分紧密,展出的田汉致周信芳的信件,生动地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友谊。自1923年上海初次见面起,他们便携手合作,共同创立了“文化界救亡协会”,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为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发掘文献的意义
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的高级主管胡玲玲提到,此前他们仅找到了《明末遗恨》和《史可法》的相关视听资料。但这次,剧本手稿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手稿不仅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周信芳的艺术观念和爱国情怀,同时也为研究抗日救国运动和京剧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那段历史。
日记中的戏剧人生
展览中展出了周信芳的日记,内容涵盖四周,详尽记录了他从1947年到1957年的戏剧活动。这些日记资料对于研究近现代戏剧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这些日记,我们能够观察到周信芳在时代变迁中对于戏剧的态度以及他的日常生活细节,这些信息对于近现代戏剧的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朵云轩春拍的盛宴
本次朵云轩春季拍卖预展中,不仅展出了与周信芳有关的文献资料,还集中展示了超过千件拍品。这些拍品中,包括了博物馆级别的明代永乐年间青花缠枝莲纹折沿葵口大盘,以及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等知名书画家的杰作。这些作品全面展现了不同艺术领域的独特吸引力,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这批文献的发现,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恳请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踊跃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