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该馆对外开放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搜集了总计达10.6万件(套)与该事件相关的文物与史料,其中1222件(套)尤为显得尤为珍贵。这些史料遍布全球各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有效地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捐赠活动持续进行,那么,面对这些文物和史料,纪念馆在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规范保管有保障
纪念馆设有3096平方米的库房,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藏品按照材质特性进行精细分类与分区域存放,并安装了必要的保护设备。此外,库房与展柜均实施了预防性保护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潜在影响。这些严格的保管措施,有力地保障了藏品的长期安全。
数字化保护守记忆
2020年,该馆设立了“南京大屠杀影像档案数据中心”,至今该中心仍在运行,对馆藏的藏品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以近期由美籍华人鲁照宁所捐赠的文物史料为例,这些史料大多源自1937至1938年间,其纸质状况较为脆弱。鉴于此,馆内增设了专门岗位,并指派专人负责同步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字化安全措施,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成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更高效的保护与传播。
研究利用发挥价值
该馆对部分文物史料进行了专家鉴定、学术研究以及价值挖掘,并对外发布了相关信息。通过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这些文物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基本陈列方面,文物史料不断得到更新。同时,诸如《海外征集藏品展》等临时展览也以文物藏品为核心内容。这些措施使得文物史料得以走出库房,面向公众,进而提升了其教育功能。
出版图集显珍藏
纪念馆最新发布了《无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品图集》,该图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馆内部分珍贵的藏品。这一图集全面展示了馆藏资源,旨在让更广泛的公众有机会欣赏这些文物,并深刻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
官网专栏展资料
官方网站特别设立了“文物藏品”专区,对大量文物藏品进行了详细的信息公布。这一举措使得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这些资料,极大地促进了文物史料的普及。目前,人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够随时访问官网,浏览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从而深刻体验到历史的深邃与丰富。
多媒体专题促传承
纪念馆已通过官方微信和学习强国平台发布了“文物说”、“云游纪念馆”以及“云说文物”等系列专题视频内容。这些视频内容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呈现了文物史料的丰富信息。公众得以借助这些新颖的途径,更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从而深刻领会历史所传达的教训。
对纪念馆对历史记忆载体的精心呵护与全面传播进行审视,您如何看待这些举措在追忆历史方面所发挥的促进作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为本文点赞、转发,并分享您宝贵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