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土高原的神木古城,当夜幕降临,戏台前的汽车灯光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别具一格的画卷。这种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民间艺术——“二人台”,在历史长河中曾璀璨夺目,而今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艺术根源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的民歌传统,随后在陕北的神木和府谷地区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戏剧形式以男女对唱为灵魂,并借助四胡、唢呐等乐器伴奏,因此被称为“二人台”。另外,演员通过更换帽子可以扮演多个角色,因此该戏剧也被称为“抹帽儿戏”。《神木县志》记载,在1950年前后,二人台艺术发展至顶峰,当时该地设有二十余个专业戏曲团体,并拥有近百个业余表演团队。这种戏曲形式不仅是民众情感的寄托,而且生动展现了生活的各种情感体验,诸如喜悦、悲伤、愤怒与快乐。
曾经盛况
昔日,婚宴上戏班连续三天献艺已成为习俗,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世清所述,当时二人台的繁盛程度甚至超越了流行音乐。在田间劳作、庙会庆典等场合,其表演身影无处不在。人们通过即兴吟唱表达情感,热闹的演出为节日增添了浓厚氛围,二人台已完全融入了陕北人民的生活。
突破地域
2010年,王世清与刘艺夫妇以“山窝窝”组合的身份亮相央视《星光大道》舞台,通过《挂红灯》等作品的出色表演,成功跨越了地域界限。随后,他们在《歌声嘹亮》等多个节目平台上,巧妙地将传统演唱风格与当代表演艺术融合。至2023年5月为止,他们携二人台艺术赴德国及法国参与艺术节,向欧洲观众呈现了黄土高原的独特风貌与艺术吸引力。
融合创新
面对传承的挑战,资深的艺术家们积极拥抱了新兴的传播途径。以抖音为例,“山窝窝二人台”的账号所发布的《挂红灯》视频播放量已突破五十万,同时,也吸引了许多观众留言表达出想要学习技艺的愿望。王世清展现出极大的创新精神,不仅将二人台的艺术特色巧妙地融入民歌创作之中,而且与影视、舞蹈等多个领域展开了跨界合作,这一举措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重新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校园传承
2020年,"非遗进校园"项目正式拉开帷幕,王世清老师在神木市的第四、第六小学开展了二人台技艺的教学。起初,学生们对这项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抗拒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对二人台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小学生张宸豪更是表现出色,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演唱《打金钱》这首曲目。非遗文化的传承种子在校园中悄然生根发芽,展现出勃勃生机。神木市文化馆不仅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亦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该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旅游融合
该区域在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巧妙地将二人台艺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高家堡古城的常规演出正紧张进行筹备工作,届时游客将有机会在古城墙附近近距离体验地道的陕北唱腔。另外,艺术节中年轻观众的比例持续增长,这一现象反映出二人台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旺盛生命力。
二人台,源自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今已突破传统土戏台的局限,迈向国际舞台,并在校园教育和旅游业中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对于二人台的创新发展及传承方式,您有何高见?又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并欣赏其独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