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自媒体博主在网络上发布了关于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镇巴岩村发现的“九龙浴太子”主题石刻的视频,此内容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许多人误以为这是发现了古代遗迹,实际上却存在其他情况。
发现真相
7月2日,记者从巴岩村的一名村干部那里获得信息,得知这些造像是在1984年雕刻的。与此同时,还有诸如“千手观音”和“华严三圣”等主题的造像。在此之前,这个地方并未得到管理,而未来计划将其改造成一个避暑休闲的场所。安岳石窟研究院确认,这些作品属于现代雕刻,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点。
题材来源
“九龙浴太子”这一石刻主题源自佛教文献中关于释迦牟尼诞生的传说。这一题材在石窟和寺庙中颇为常见,例如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的大佛湾第12号龛便刻有“九龙浴太子图”。至2024年2月,大足石刻研究院宣布,该石刻上方的圣迹池水流会顺着龙口冲刷释迦太子,其设计巧妙地将自然水道融入其中。
相似案例
泸县玉蟾山在泸州市同样拥有“九龙浴太子图”这一艺术作品。该龛石刻的尺寸为高1米、宽0.6米,其雕刻工艺十分精湛。讲解员指出,在雨天,山崖上的水流会汇入水槽,当水槽充满后,水流便从龙嘴喷涌而出,生动地再现了“九龙浴太子”的画面。
安岳石刻情况
巴岩村村委会副主任何永强指出,该村“九龙浴太子图”系1984年由村民共同筹资雕刻而成,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足石刻。此外,附近还分布有“千手观音”、“华严三圣”以及“十八罗汉”等造像和庙宇。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这些遗迹逐渐荒废,最终被自媒体错误地认定为古迹。
后续规划
该区域因管理上的不足而显得有些荒废。然而,当地村民正计划将其改造成一处避暑休闲的场所,旨在吸引游客停留,从而为村民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此举对于巴岩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化意义
尽管安岳县的“九龙浴太子”石刻属于现代创作,然而它展现了当地村民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敬意。这种题材的石刻作品,诸多实例,揭示了佛教文化在我国各地区的传播及其深远影响,进而丰富了我国的文化风貌。
人们普遍认为,将巴岩村的“九龙浴太子”石刻区域改造成夏季避暑休闲场所,这一举措能否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我们诚挚邀请大家积极点赞、转发,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