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池县在边区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现今,该县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伴随时代变迁,盐池县不再单纯依赖食盐等传统产业,而是同时推进特色农业和新能源产业,这一转型发展历程受到了广泛关注。
红色往昔贡献巨大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宁”字特指宁夏的盐池县。该县以生产食盐、皮毛和甘草闻名,成为边区经济的关键支撑。从1938年到1943年,盐池县向边区提供了12.5亿公斤食盐,这一物资对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盐池县的军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对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盐碱地变养殖宝地
盐池地区面积达1.2万亩,该区域曾因盐碱化问题而无法进行传统农业耕作。现阶段,该地区正致力于探索生态养殖的新模式,其中盐池内的一处养殖基地已成功引进了超过8000尾三文鱼。基地负责人表示,该地区盐碱水的盐度与养殖三文鱼所需的盐度相匹配。此外,当地正在积极探索海蟹、南美白对虾以及螺旋藻的养殖模式;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产出的显著提升,实现产量的双重增长。
滩羊产业蓬勃发展
在过去十年间,盐池滩羊养殖领域持续引入先进科技,促进了生态养殖的标准化进程。截至目前,盐池已成功构建了125座标准化的生态牧场以及326个大型养殖基地。展望2024年,滩羊的饲养量预计将达到330万只,"盐池滩羊"品牌的市值突破130亿元,超过半数的农民收入与之挂钩,该产业已成为该地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新能源建设成果显著
盐池县凭借其充足的日照时间和丰富的风力资源,正积极推进风光电基地的建设。据该县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透露,该园区已安装了384万块光伏板,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14亿度。这一发电量足以满足约7770万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显示出新能源产业在该区域的发展势头日益显著。
传统产业转型探索
盐池地区,昔日以盐业为经济支柱,如今已在盐湖周边推广了三文鱼的养殖。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土地,当地不断探索并实践了多种生态养殖技术。近年来,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实现了盐碱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也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产业向新型养殖模式的转型。
传承精神建设新盐池
盐池,地处边区,是区域经济的关键区域和特色农业的关键产区,始终如一地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当地民众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充满敬意,齐心协力,助力宁夏新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特色农业的繁荣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盐池在新时代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盐池的发展模式值得广泛学习,其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显著的参考价值。我们衷心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此外,我们也热切希望您能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以便让更多人洞悉盐池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