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除了军队的强大军事力量,还有一个“文化上的军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左翼音乐运动应运而生;而《毕业歌》这首歌曲凭借其强大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斗志。
左翼音乐诞生
在民族面临严重困境之时,中国共产党不仅借助军队的力量扭转局势,将国家从危机中解救出来,而且还精心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文化队伍”,促进了左翼音乐运动的繁荣兴盛。田汉、聂耳等众多左翼音乐创作者,以及投身于爱国民主音乐事业的团体,他们借助音乐激发民众的斗志,提振了战士们的士气,《毕业歌》便是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
《毕业歌》初发行
1934年12月16日,《毕业歌》与电影《桃李劫》同期推出。歌曲中所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了青年们的强烈共鸣,因而深受喜爱,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得益于电影及左翼音乐团体的推广,这首《毕业歌》迅速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
战歌激励青年
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毕业歌》得以广泛传唱,其旋律激昂,成为鼓舞人心的战斗之歌。学生们以满腔热血高声歌唱,他们怀揣着救国的热情,有的参与请愿示威,有的投身于抗日战争,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这首歌曲唤醒了青年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投身于保卫家园的崇高事业。
全民共唱之歌
1937年9月至11月期间,上海广播电台对节目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将播出的重点转向了抗战歌曲。在此过程中,《毕业歌》这首歌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听众群体不再局限于学生,而是演变为全中国人民共同传唱的对象。到了1938年,《叱咤风云集》将《毕业歌》归类为抗战时期的“大众歌曲”。除此之外,吴涵真与上海大众歌声社共同编撰的专辑中,《毕业歌》同样占据了显要的篇章。
歌曲记忆传承
苏州的102岁抗战老战士刘凯仍旧能够轻声吟唱《毕业歌》,与此同时,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长吴先斌收藏着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生产的唱片。在那个抗战时期,大约创作了4000多首歌曲,然而现在仅存300多首老唱片,《毕业歌》便是这些存留作品之一。这些珍贵的老唱片能够历经岁月保存至今,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再唱响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对《毕业歌》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演绎。刘明轩、孙天逸等学子指出,他们的前人将此曲当作战斗的号角,勇敢地投身于抵抗侵略者的斗争。而今,他们以新的方式诠释这首歌曲,仿佛与历史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该曲目不仅是鼓舞战士斗志的战斗之歌,而且代表着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与活力,它促使人们珍视和平的宝贵,并鼓励大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是否同样被《毕业歌》所描绘的动人情节所打动?请点赞、转发,并欢迎您分享您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