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记者来自大河报・豫视频,对郑州的红色收藏爱好者杨翔飞进行了采访。杨翔飞近期参加了中国国家版本馆举办的活动。采访中,杨翔飞展示了一本由日军撰写的“卢沟桥事变日志”。该日志引发了公众对历史真实性与被篡改事实的关注。
偶然发现日志
二十多年前,杨翔飞在天津的早市上偶然发现了一本名为《卢沟桥事变日志》的书籍。该日志以日本军队的视角为切入点,详尽记录了1937年7月7日至8日,中日双方在卢沟桥发生的激烈冲突。在当时,杨翔飞或许并未料到,这本日志中竟然蕴含着对历史的歪曲描述。
内容背离事实
日志所载内容与历史真相存在重大出入,它有意回避了日军侵略的本质,掩盖了其蓄意挑衅、炮轰宛平城、挑起全面战争的恶劣行径。杨翔飞对此进行了尖锐批评,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真相的公然篡改,是侵略者有意掩饰自身罪行的表现。这一系列行为不禁让人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感到强烈愤慨。
教材沿用歪曲
截至目前,东京书籍出版的《新编新社会历史》以及令和书籍推出的《国史教科书(第7版)》等日本初中教材,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仍旧使用了这种失实的描述方式。日本历史学者纐缬厚曾明确指出,该事件是由侵华日军自行策划并执行的,但在日本的相关教科书中,侵略的真相尚未得到准确的记录。
档案见证歪曲
在初期阶段,由于对日语的生疏,杨翔飞在解读日方档案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察觉到大量日本旧档案中存在对事实的歪曲和对侵略行为的粉饰,同时也显露出一股逃避历史责任的态度。自1990年代起,他已累积收集了超过十万件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物品,这些物品详实记录了日本侵华的众多细节。
忏悔录呈灾难
杨翔飞所持有的日本战犯悔过文献,直接呈现了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这些战犯亲手书写的悔过之词,不仅是对其罪行的坦白,更让后世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侵略者的恶行。除此之外,他还收藏了日本战地特刊画报,画报中记录了日军侵略各地的情景,观看这些内容令他感到极度不适。
童年记忆影响
自小,杨翔飞便对卢氏县老城墙上的弹痕印象深刻,这一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他对收藏的浓厚兴趣,并促使他成为了一名资深的收藏家。这些宝贵的记忆不仅加深了他守护历史真相的信念,而且通过他的藏品,让更多的人能够铭记那段令人心酸的过往。
注意到日本在历史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偏差,个人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以下措施推动日本正视历史事实:首先,加强历史教育,其次,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再者,鼓励国际舆论监督,最后,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以期达成共识。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表意见,共同深入讨论这一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