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北京气温攀升,炎热难当。与此同时,一场思想交流的盛会随之诞生。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针对新大众文艺这一议题的研讨会,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热切关注。众多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对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交流,期待从中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大会举办情况
7月3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汇聚了众多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创作者。研讨会的主题为“众心共筑艺术,时代共鸣之声”,重点在于深入分析新大众文艺在当今时代如何展现出创新的风格和时代特色的表现形式。此外,研讨会还致力于探索推动新大众文艺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新大众文艺现象
目前,随着技术进步和传播手段的变化,新兴大众文艺得以迅速崛起,并打下坚实基础。众多普通从业者在此领域崭露头角,例如“外卖诗人”、“菜场作家”等网络红人备受关注。微短剧广受欢迎,用户规模已突破六亿。新兴大众文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界限,吸引了众多目光,正逐步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破圈关键探讨
陈大愚,北京青少年影视戏剧协会副会长,身兼演员、编剧、导演等多重角色,他强调,对文艺事业的深厚热爱和对观众心理的深刻理解,是推动新大众文艺拓展至更广阔受众群体的核心要素。创作者需全身心投入,方能全身心投入作品创作,并准确捕捉观众兴趣点,唯有如此,其作品方有潜力获得市场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文化科普思路
国翠儿,作为一位专注于传统文化科普的新媒体创作者,肩负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她所带领的短视频团队致力于将复杂难懂的知识点简化,并巧妙地将其融入不超过一分钟的短视频中。他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向公众普及传统文化,目的是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他们期望传统文化能够更深入地融入人心,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范围。
田间创作心声
在研讨会上,被称为“沂蒙二姐”的田间诗人吕玉霞(别称:沂蒙二姐)讲述了她的创作历程。她强调,当前是创作者的时代,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创作中来,出色的作品自然会吸引观众的目光。吕玉霞直言,她是新大众文艺的受益者,自媒体平台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创造了机会,使她从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转变为一名创作者。
技艺传承挑战
郎佳子彧,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北京面人郎”的传承人,不仅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兼具“手艺人”与“新媒体人”的双重角色。他明确强调,作为一位技艺精湛的手工艺者,其技艺水平需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如何使制作面人等传统手艺的视频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在观看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愉悦的体验,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这也要求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如何将传统工艺与新媒体手段进行高效结合。
新技术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相互作用,促进了大众文艺领域的迅速成长,该领域目前正面临着众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关于大众文艺未来的发展趋势,您有何独到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也恳请您对本文内容给予认可,并积极进行点赞及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