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使得公众对赫哲族的渔业生活方式有了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在乌苏里江的另一侧,那乃族的主要居住区,文化交流活动正日益增多。那么,这两个民族是如何促进文化交融的?他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又是如何发展的?以下内容将逐一为您揭示。
名曲传唱交融情感
《乌苏里船歌》起源于赫哲族的民间,历经数十载的流传,其知名度迅速扩散,生动描绘了赫哲族捕鱼的日常生活。歌曲中提到的饶河县大顶子山也因此而闻名。在乌苏里江对岸的俄罗斯那乃族聚居区,当地居民对这首歌的旋律耳熟能详,能够随声附和,这充分表明了这首歌已成为了连接两族情感的纽带。
《乌苏里船歌》作为赫哲族文化的标志,已经享誉国内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还成为了中俄两国民族间交流的桥梁。在我国饶河县以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乡村,这首歌曲的动人旋律四处飘荡,在空气中回荡,它所蕴含的是两个民族共同的历史印记。
非遗传承共续前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的“伊玛堪”传承者,葛玉霞女士,系饶河县赫哲族社区成员。十年前,她曾访问了那乃族聚居的乡村,当地一位长者热心地向她介绍了两族服饰在图案设计及款式上的相似性,这一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伊玛堪”是一种传统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蕴含着赫哲族的历史与文化精髓。随着赫哲族与那乃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那乃族也开始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两个民族共同携手,致力于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交流与合作,为非遗的传承开辟了更多元化的途径。
鱼皮工艺推陈出新
尤雪松的《连年有余》鱼皮画作荣获国际金奖,这一荣誉显著展现了赫哲族渔猎文化的智慧。在俄罗斯举办的展销会上,她掌握了那乃族独特的鱼皮染色技艺以及具有传统风情的图案设计。随后,她与那乃族女工匠瓦莲金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自那时起,尤雪松持续致力于创新实践,成功地将鱼皮与骨瓷、陶瓷、编绳等多元材质进行巧妙融合,从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显著扩展了鱼皮技艺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鱼皮文化的复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合作交流搭建桥梁
饶河地区成功举办了中俄鱼皮技艺研习活动,向游客们展示了鱼皮制作工艺。在此过程中,柳芭设备发挥了作用,将带有那乃语字幕的影像资料传输至哈巴罗夫斯克的乡村学校。此举吸引了众多当地孩子,他们纷纷聚集在屏幕前,认真学习如何剪裁赫哲族的纹样。
自十数年前起,饶河县与俄罗斯边境地区便定期进行了互访和交流,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在此过程中,赫哲族与那乃族的工匠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进而使得两国民族间的民间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
代表发声促进交流
去年,饶河县代表团访问俄罗斯期间,一名代表身着赫哲族特有的鱼皮服饰,向俄罗斯民众展示了精美的桦树皮画。这一举动触动了那乃族一位长者内心的情感。长者不禁回想起祖母亲手绣制的图案,对文化传承的奥妙之处产生了深刻的感叹。
文化认同构成了交流的稳固基础,这一基础不仅促进了双方在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与频繁互动,同时也为两国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开辟了全新的历史篇章。
研学计划再启新篇
今年春季,饶河县正式开展了中俄青少年研学项目。在此次活动中,一位代表引领中俄两国的青少年游客参观了四排赫哲风情旅游景区。在那里,他们不仅领略了景区的江边美景,还倾听了关于渔猎历史的精彩讲解。景区将自然风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青少年承担着促进民族发展的使命,在参与研学活动之后,两国年轻一代对对方文化的认知与敬重均有提升,这种文化交流的成果——乌苏里船歌——将愈发响彻。关于中俄赫哲族与那乃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式,您有何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