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已正式对外宣布,纽约爱乐乐团将由埃萨-佩卡·萨洛宁执棒。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期待。此次,萨洛宁将演绎的贝多芬作品在沪上独树一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热议。
热情官宣引期待
第十六届上海夏季音乐节公布,埃萨-佩卡·萨洛宁将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一职。该消息公布后,迅速激起了众多乐迷的强烈兴趣。萨洛宁将为上海观众呈现一场全由法国作曲家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同时还将精心策划一场全部为贝多芬作品构成的演奏会。如此独特的节目组合实属难得一见,不禁让人对其中可能出现的精彩互动充满期待。
曲目搭配显特别
7月2日夜晚,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同台演出。此前,人们对于贝多芬作品中理性与严肃的特质是否与音乐节的轻松氛围相协调,产生了疑虑。然而,演出结束后,这些疑虑得以消散。亚历山大·康托罗夫及其乐团以冷静而精确的演奏,为上海的夏日夜晚注入了哲学沉思的韵味。
钢琴演绎见不凡
康托罗夫在演奏G大调和弦时,立刻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即便是在音量较低时,他的音质依然保持清晰,这在年轻钢琴家中颇为罕见。乐队在节奏掌控上做得恰到好处,独奏部分的起始过渡显得非常顺畅。在第二乐章,他理智地处理情感,敢于创新,并迅速过渡至第三乐章,成功展现了理性的胜利。在演出即将结束的时刻,他所演绎的返场曲目,即李斯特对瓦格纳《爱之死》的改编,同样展现了卓越的魅力;与此同时,观众们对于即将举办的独奏音乐会充满了期待。
交响演绎具颠覆
《英雄》第三交响曲的演奏打破了常规。其中,大提琴展现出的粗犷质感、低音提琴激昂的节奏,以及木管乐器细腻的编排,共同展现了英雄葬礼上神与野性的和谐共存。在终曲的赋格部分,萨洛宁的出色演绎仿佛进行了一堂生动的声学结构教学,现场的氛围宛如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细节把控成亮点
在演出进行中,众多细节充分揭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萨洛宁亲自指导,对弦乐的音量进行了精准的调控,使得强弱变化恰到好处。特别是在演出尾声,圆号手的热情演奏为整场演出增添了光彩。纽约爱乐乐团在演奏中完美展现了德奥顶级乐团的风采,其力量不仅体现在音量之大,更在于对艺术品质的坚定追求。
加演经典悟硬核
演出渐入佳境,萨洛宁特别呈现了两首新增曲目。巴赫与贝多芬的对话中,观众们立刻感受到了贝多芬的生机勃勃与萨洛宁的坚韧不拔。这场令人称奇的演出,您是否也渴望亲临现场,体验这份独特的音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