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蜿蜒的黄土沟壑中,临县的三弦书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益于薛卫滨的执着坚守,正逐渐焕发新生,于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出新的光彩。
现场演绎魅力
6月29日,在吕梁山离石区坪头乡的戏台上,薛卫滨手持三弦乐器,开始了他的精彩演出。伴随着惊堂木的清脆声响,竹板与铜铲的节奏相得益彰,他左手紧握琴杆,右手灵活地挥舞着骨片,一声“哎——哟”响彻云霄。那声音宛如紧绷的牛筋弦,彰显出临县三弦书传承近两百年的独特韵味,令现场观众为之沉醉。
传统技艺困境
临县的三弦书往昔被称为“瞎子说书”,曾是盲人艺人的生计来源。盲人们身背三弦,穿梭于黄土沟壑之间,在祭祀场所和农家院落中演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盲人的就业途径逐渐增多,电视网络的兴起也对传统书场造成了冲击,导致三弦书逐渐变得冷清,几近消失。到了2012年,薛卫滨接手三弦之时,全县只剩下十几个老艺人,面临严峻的形势。
传承抢救使命
2016年,临县三弦书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薛卫滨踏上抢救之旅。他跋涉于吕梁山间,耗时260小时,通过影像记录了《珍珠汗衫记》等濒临失传的曲目。这些不懈的努力使得众多本可能失传的古典曲目得以保留,为三弦书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焕发生机
2020年年末,薛卫滨创立了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说书团队,使得三弦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从乡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此举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团队成员们以新颖的视角和表演手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喜爱三弦书。这不仅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多场景新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弦书重获活力;在文旅推介会上,它成为了黄河文化的象征;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它扮演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将城乡听众紧密相连;而在文化下乡的演出中,它则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艺术力量。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三弦书满足了时代的发展需求,绽放出新的光彩。
艺脉得以延续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三弦书的传承迎来了新的曙光。薛卫滨的20岁儿子已开始学习家族传承的技艺。“肘击铜铲声如惊雷,骨片刮弦响似金戈”,那承载着盲艺人辛酸泪水的三弦,在文化自信的春风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薛卫滨在传承三弦书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对于三弦书的未来发展,你认为有哪些创新途径可以助力其推广和传承?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