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不断揭示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公众既有的认知提出了挑战。尽管如此,在考古进展中,我们亦遇到了挖掘活动的暂时停滞和文物的损毁问题。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变迁历程,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惊艳出土
1986年,考古学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被厚实夯土覆盖的地面,这一发现揭露了两个充斥着青铜器物的祭祀坑。在这些坑中,一座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令人叹为观止,其震撼力不言而喻;金杖上精美的鱼鸟图案展现了高超的工艺;而青铜大立人手中持有的神秘器物则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这些文物的出土,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它们独树一帜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静默缘由”
自那时以来,三星堆的考古活动陷入了长达34年的寂静期。在那个时期,由于考古保护技术的局限,1986年的挖掘过程中,出土的象牙因迅速脱水而出现裂痕,仅仅数小时内便变成了粉末。“实施抢救性修复后,神像得以恢复原状,然而,这一过程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伤,金属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锈斑,图案也变得难以辨认。这些变化促使考古工作者更加关注保护工作,而非仅仅局限于发掘。”
起源猜测
金杖的形制与西亚地区的权杖颇为相似,基于这一发现,一些学者推测三星堆文化可能受到了外部文化的某种影响。不过,采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所获得的资料显示,祭祀坑的年代大约介于3200年至3000年之间,这一时间范围与中原地区的晚商时期相契合。另外,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极为接近,这一事实暗示其技术来源很可能源自中原地区。尽管如此,关于其起源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文字之谜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尚未揭示出完整的文字系统,而仅在一些器物上发现了零星的刻画符号。一些学者将这些符号解读为“失落文明”的痕迹,但大多数研究者推测,古蜀文明可能因使用易腐的有机质材料记录信息,导致这些文字未能保存下来。这一情况成为了三星堆遗址众多未解之谜之一。
保护升级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优先、抢救为重”的基本原则。在考古领域,三星堆遗址的处理方式经历了从“重发掘”到“重保护”的转变。针对易损文物,采用了整体套箱提取技术。此外,还推行了“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的工作模式,以此保障新出土文物的保存状态显著优于1986年。
科研突破
2012年,中美合作的研究团队对青铜神树进行了CT扫描,这一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其内部构造和树顶可能的装饰细节得以清晰展现。到了2021年,金沙遗址的8号坑中发现的青铜神坛与另一个坑内的青铜小立人成功实现了跨坑的拼接,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传承联系。至2023年,历经十五载的持续奋斗,8号坑的青铜神坛修复工程顺利落幕。该神坛所展现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不仅生动地揭示了古代宇宙观念,同时也标志着考古学从“抢救性”转向“科研性”的重要进展。
三星堆遗址至今未挖掘的部分高达百分之九十九,考古工作者正致力于对现有文物的细致研究。这些文物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线索,那么,三星堆未来是否还会出现令人惊叹的新发现?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