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海捷豹交响音乐厅内,上海交响乐团带来了一场令人震撼的交响诗表演。这场名为《树》的演出,紧扣“致未来”的环保议题,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引人注目,并深刻传达了环保理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树》的诞生背景
《树》这部作品是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的,青年作曲家梁皓一负责创作。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年初发生在洛杉矶的严重山火,这场灾难所呈现的景象让他深感痛心。此外,去年他在四川青城山的实地考察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图通过音乐来传递环保观念,摒弃了说教性的表达方式,于是决定以树木的视点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同时,上海植物园的象征性标志也是一棵树,这一象征性的元素更是增强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念。
《树》的音乐结构
《树》这部作品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它通过引人入胜的音效和戏剧化的主题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作品不仅描绘了树木被砍伐的场景,还生动地呈现了森林重建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自然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实现救赎的潜力。在乐曲的起始部分,弦乐声部的后排演奏者敲击木鱼,创造出木质的音效,仿佛在模仿森林的低语声。在观众席上,长笛与短笛共同奏响,旋律宛如鸟鸣,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听众的想象维度,而且以自然而巧妙的方式带领听众步入音乐的殿堂。
乐器的独特运用
作曲家在其作品中巧妙地加入了诸如木鼓、齿木响板、螺旋钹等非传统打击乐器,这些不常见的乐器在乐谱中贯穿了整个创作。它们的音色丰富多样,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剧情的表现力。例如,木鼓的声响宛如树木的自然共鸣,与长笛、短笛的和谐协奏,仿佛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森林场景。舞台中央,大提琴的悠扬旋律将五个乐章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同时,拟声效果在舞台边缘和观众席四周巧妙布置,营造出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听觉享受。
《树》同场其他作品
在本次音乐会的上半部分,呈现了另外两部现代表演作品。由年轻的“00后”指挥者金郁矿精心挑选,他选择了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的《快机器中的短旅程》。此曲与紧接着的《接触》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两部美国作品在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们受到了文化背景和音乐教育方式的影响,节奏感强烈,使得现场观众得以深刻感受到美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普利策奖作品魅力
凯文·普茨,作为普利策音乐奖得主,其作品《接触》在2023年荣获了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作品奖。此作品由上海交响乐团与格莱美获奖的“三人时光”重奏组联合演绎。在创作阶段,普茨展现了卓越的想象力,他思考着旋律是否能够成为与外星文明交流的渠道。作品中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接触”主题。
MISA的深远意义
在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上,名为《树》的演出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观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到了森林故事带来的心灵触动。该音乐节借助《树》这一作品,传播了环保观念,借助音乐的力量呼吁公众关注自然环境。此举对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彰显了音乐在展现多元主题时的特殊魅力与价值。
MISA近期通过音乐途径对环保主题进行了推广,这一行动是否触动了您的情感?我们衷心期待您的点赞、分享本篇文章,并热切希望您能加入留言区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