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十九届两岸媒体荆楚行的记者团抵达了恩施州宣恩县。他们参观了中国蓝采诗大染坊的非遗科技创新研发实验基地。在此,记者们不仅对土家古法织染技艺的独特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亲自体验了这一传统工艺,带着丰富的收获离开了。
基地探秘
步入“中国蓝采诗大染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创新研发实验基地,眼前呈现的是各式各样的织染展品。基地的创始人马黎,源自恩施州宣恩李家河郑氏(外祖母)家族,是该家族第九代的土家古法染技艺传人。在2024年12月,她回到家乡,创建了此基地,为传统的土家古法染技艺带来了新的生机。该基地不仅致力于传承传统技艺,同时也在持续进行创新与发展。
荣耀时刻
2024年5月,马黎的画作《熹南锦新凤穿牡丹蝴蝶香旗袍》在伦敦皇家博物馆展出,此举象征着土家族文化在海外得到了集中而显著的展示。此次展览不仅提升了土家族织染技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增强了全球观众对土家族文化的认知。此外,这一成就也为马黎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信心。
技术创新
马黎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她不仅对传统的板蓝根豆苗土蓝染技艺进行了创新性改良,还逐步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自然染技术。该技术能够染制多种自然物品。此外,她还独创了具有宣恩地方特色的贡茶染技术。她的长远目标是实现“药物染”技术在华中药库中的广泛应用。在技艺层面,她不仅丰富了泡染技术,还采纳了煮染、冷发酵染色、蒸染以及生染等多种新颖的染色手段。每一次的革新都为土家族的织染技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文化体验
本次活动的核心是实地体验。来自台湾地区的自媒体人刘奕伶在参观展览后,在其师傅的亲自指导下,亲自参与了土家织锦的制作过程。她深刻感受到了这项传统技艺对技巧、耐心和观察能力的严格要求,并对师傅们的技艺和敬业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与此同时,众多媒体从业者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纷纷动手实践了传统的染色技艺,共同体验到了这种技艺所蕴含的独特艺术吸引力。
两岸共通
值得关注的是,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与台湾地区的传统编织技艺均采用了“通经断纬”这一技术。此现象反映出两岸在传统工艺领域的共通之处,为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基础,亦为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未来展望
马黎对土家古法织染的未来充满信心。她期望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推广措施,让更多的人对土家织染的文化有所了解、认识和喜爱。同时,基地将持续探索创新途径,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使更多人感受到土家织染的独特魅力。
各界人士正在就如何提升土家族传统织染工艺的国际影响力展开深入探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通过点赞、分享以及加入我们的讨论,共同为这一文化传承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