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演出。在此次活动中,海之韵合唱团演绎了其自创的合唱作品《丹心铸剑》,完成了该作品的首次公演。该作品通过音乐的力量,不仅拉开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七十年辉煌历史的序幕,还让听众对哈军工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创作背景
《丹心铸剑》在哈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师王维的精心辅导下顺利完成,该作品经过了一年的精心打磨。智能学院的温金翰担任作曲,人文学院的张琳婧负责作词,海之韵合唱团深情演绎。这套合唱套曲汇聚了众多创作者的心血,其艺术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并承载了哈军工的历史使命和精神。
曲目构成
该套曲包含六首曲目。《脊梁》节目对哈军工的建立、分化和变革过程进行了回顾,同时引导听众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九歌·国殇》以楚地音乐为基调,传达出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国听海》讲述了我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教授杨士莪的生平事迹,凸显了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黑土地》歌颂了哈军工人深入黑土、服务龙江的爱国奉献精神;《雪韵》展现了哈军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山河长歌》阐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以及青年报国的坚定意志。
艺术特色
通过曲风分析,六个乐章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它们既充满活力,又透露出深刻的情感和强烈的热情。在旋律设计上,既有流畅而优美的线条,听起来如同潺潺溪水一般悦耳;也有坚定而有力的节奏,仿佛激昂的战鼓声。声部的巧妙交织和和声的逐步叠加,为《丹心铸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一场令人陶醉的听觉盛宴。
精神内涵
在表演环节,该套曲巧妙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军)的精神实质与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观众在旋律的衬托下,深切体会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对于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强国使命的担当。无论是初创时期所经历的艰难探索,抑或是现阶段对科研创新的执着追求,均在音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以《脊梁》为例,该作品生动描绘了建校的历史过程,仿佛引领观众穿越至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面向青年视角
王维指出,《丹心铸剑》这部作品系从青年学生的视角出发创作,被赞誉为“学生向学生倾诉”的音乐故事。在作品中,《脊梁》这首歌曲采用了流行音乐的节奏编排,而《山河长歌》则融入了“青云志,扶摇上”等符合年轻人喜好的表达。这些元素有助于缩短与青年群体的距离,使更多同学在音乐中体会到哈军工的精神。
演出意义
本次演出将红色文化与艺术巧妙结合,《丹心铸剑》通过音乐呈现了历史画卷,运用艺术手段表达了情感,揭示了哈军工的精神内涵,同时唤起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意识。这一活动不仅对哈尔滨工程大学产生了正面效应,也对全社会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观赏了此部以歌声为载体呈现的哈军工,您是否也体会到了哈军工的澎湃激情与英勇豪迈?关于这种文艺形式在弘扬红色文化领域所发挥的功效,您有何见解?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并恳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及转发,以便让更多人士认识到这场具有深刻意义的表演。